【時代新人強國行】中石大“鐵人精神訓練營”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
發布時間:2025-09-30 | 來源:石油工程學院 | 作者:李文豪 全震 | 瀏覽量:
6月至9月,中石大第七期“鐵人精神訓練營”以“青春在能源報國中挺膺擔當”為主題,組建80支營小組600余人奔赴祖國各地,在紅色研學、油田實踐、鄉村調研中構建“精神傳承—實踐賦能—價值升華”的育人閉環,讓鐵人精神在“行走的大思政課”中煥發時代光芒。訓練營入選2025年全國大學生“兩彈一星”精神志愿宣講團、“七彩假期”志愿服務團、科學家精神宣講團等團中央、教育部專項31項。
精神傳承:在紅色足跡與鐵人印記中錨定初心
重走抗戰勝利路,串聯跨區域紅色課堂。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訓練營以“抗戰精神與鐵人精神同源傳承”為核心,打造三大紅色實踐路線。一是立足華北,訓練營赴北京昌平檔案館,參觀“望烽煙”展區,感悟南口戰役歷史,并與檔案館共建思政教育基地,讓革命紅色底蘊成為育人的鮮活教材;“鐵人先鋒”營小組赴山西長治,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舊址重走“百團大戰”戰斗路線,錄制“我講抗戰故事”視頻,創新紅色講解。二是奔赴東北,“油韻綠脈,青力同行”營小組走進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在“人拉肩扛運鉆機”場景復原中重溫工業抗戰史;探訪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松基三井”展區,從油田“大會戰”歷程中體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核;調研龍鳳濕地生態修復成果,見證“紅色精神+綠色發展”的轉型實踐。三是遠赴西南,青“石”助湘行營小組赴湖南常德,走訪趙家橋常德會戰紀念館、大西門碉堡群,在戰爭遺跡中聆聽軍民保家衛國史詩;走進丁玲紀念館、黃愛烈士陳列室,錄制精品黨課視頻,并設計“紅色印記?古城新貌”文旅路線,讓抗戰精神融入地方發展。

踐行回信精神,砥礪能源報國志向。“智油先鋒”博士團在習近平總書記給學校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回信5周年之際走進新疆,采訪新疆油田、西部鉆探技術專家及留疆校友,將“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蕪的人生”的精神轉化為實踐動力——在塔里木沙漠進行30天超深井技術測試。“油Young青年”志愿服務隊以習近平總書記給學校中亞留學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為指引,團隊成員科摩羅留學生哈森參與天津中海油服技術交流會,為渤中25-1南油田開發提供國際視角;在河北保定中國海油COSL希望小學的“國際能源科普”課堂上,志愿者雙語講解石油開采與“雙碳”目標,讓孩子了解中國能源發展的國際貢獻。“油”志“石”干家營小組前往長慶油田采油三廠李-53“功勛井”、鹽-188油井等6處一線井區、處理廠,實地學習油田一線生產建設成果;采訪“全國勞動模范”顧燕、“金牌技術能手”楊志誠等5位油田先進代表,形成“油脈相傳”系列訪談材料。


實踐賦能:以專業所長破解行業與基層難題
聚焦行業轉型,攻克技術瓶頸。各營小組聚焦油氣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需求,將科研與一線需求深度對接。“智油先鋒”營小組在新疆油田遠程技術決策中心、西部鉆探方案規劃研究中心,參與數字化建井與鉆井實時優化研討;在長城鉆探技術交流會中,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根生探討“長龍號”智能鉆井系統的落地應用,為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鉆完井方案提供改進建議。“油Young青年”博士團在天津中海油服三維可視化中心,借VR技術沉浸式體驗油田勘探全流程,針對渤中25-1南油田砂體強非均質性難題,設計剩余油表征與加密策略。“油韻綠脈”營小組探訪大慶國家級頁巖油重點實驗室,觀察納米級CT掃描技術在巖芯孔隙分析中的應用,了解18項國際專利背后的技術突破。“油”志“石”干家博士團聯合本科22級創新班,開展揭榜掛帥專業實踐活動,通過在生產現場動手、讓實踐知識入心、為現場難題出力,形成實踐操作、研討交流、解難答疑的遞進式專業實踐方法,并通過開展井場專題報告會、學習小組研討會,撰寫油田實踐課題報告的方式,實現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習與實踐并重。

助力綠色發展,探索協同路徑。“油韻綠脈”營小組調研大慶華理生物技術公司,了解微生物技術將原油轉化為生物表面活性劑的工藝,該技術可提升原油采收率并減少化學藥劑使用;關注新型環保壓裂液添加劑,其能降低水資源消耗,為“綠色油田”建設提供參考。“油Young青年”博士團探討CCUS技術,為能源行業低碳轉型建言獻策。“油”志“石”干家營小組在寧夏閩寧鎮昌盛光伏生態科技園,學習“棚頂發電、棚內種植”模式,該模式實現“清潔能源+農業生產”雙收益。青“石”助湘行營小組在常德港中坪村開展“雙碳”科普,指導村民科學種植減少化肥使用。“石”志不渝志愿服務隊在昌平胡同推廣垃圾分類,讓綠色理念融入社區治理。

價值升華:在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中彰顯擔當
產業造血,激活鄉村經濟。青“石”助湘行營小組在常德港中坪村學習農耕技藝,開展直播助農活動促進農產品銷售;調研源宏食品米粉廠,設計《“粉”香致遠》非遺海報,總結“稻—粉—牛—田”循環經濟模式,撰寫產業發展調研報告。“油”志“石”干家營小組協助閩寧鎮原隆村設計鄉村文旅路線,走訪禾美電商車間,了解“巧媳婦”直播團隊帶動80余位婦女就業的生動故事。


文化傳承,留住鄉村根脈。青“石”助湘行營小組與常德絲弦傳承人開展“破圈與守正”訪談,對比祁東、漢壽木雕技藝譜系。“鐵人先鋒”營小組在長治余吾鎮策劃“道情演繹百團大戰”文化展演,線上線下惠及1500余人,推動紅色基因與非遺活態傳承。

社區服務創新,提升治理效能。“石”志不渝志愿服務隊在昌平怡園社區搭建“家—校—社—醫四級聯動蔚藍心網”,破除心理健康服務壁壘;走訪24個歷史胡同,撰寫《昌平古胡同更新改造對策建議》呈報區政府;制作文旅振興視頻與胡同打卡路線,助力“文旅+治理”融合。

公益支教獻愛心,五育并舉踐擔當。“鐵人先鋒”營小組連續三年支教屯留四中,設計100余節“鐵人精神宣講”“非遺繪畫”課程,制作24期“筑夢校園”推送,助力學校升學率提升。“油Young青年”志愿服務隊在保定中國海油COSL希望小學,開設紅色教育、能源科普等7大板塊28節課程,并入戶排查安全隱患,建立學生“綠色成長檔案”。

依托“鐵人精神訓練營”,中石大學子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從油田井場的技術攻堅到鄉村課堂的知識傳遞,他們以“悟精神、破難題、獻力量”的實際行動,將鐵人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書寫了新時代青年的奮斗篇章。未來,訓練營將繼續引導青年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挺膺擔當,進一步傳承弘揚鐵人精神,讓青年學子在更廣闊的實踐舞臺上錘煉本領、踐行使命,為能源強國建設不斷注入鮮活的青春動能。
(編輯 李煜)
